找到相关内容39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关于杜顺初祖说的考察

    之上牺牲流血的样子为“示”。故而“宗”的本意是祭祖的宗庙。或指祖先、宗族,引申为主旨、尊重诸义。中国佛教对这个字的运用意义颇多。如前所提宗旨义,据法藏的《五教章》,可知在他之前就被广泛应用。又命名译经时...

    王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02740825.html
  •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与道教、佛教

    今日影响尚存。一般百姓人家在年节、祭祖、婚丧等重大仪式上都要请东巴念经祈福。“东巴”为“有智慧的人”之意,他们是古代纳西族的知识分子,他们既懂文字,又能传承教义,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吸收了纳西族语言,历史...

    余海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02442217.html
  • 宋代的功德寺和坟寺

    是守坟、二是祭祠。可以认为,在南宋理学家倡导的封建家族祠堂未普遍出现之前,坟寺曾一度取代了家族祠堂的部分职能。如宋人刘克庄曾写过《荐福院方氏祠堂记》,将坟寺与家族祠堂并提,认为都是祭祖的场所(注:《后...

    白文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12542283.html
  • 慧远建设庐山教团的理论与实践

    和社稷崇拜为基础,帝王以德承天命而为天下宗主,敬天祭祖,既是国家大典,也是宗教礼仪。汉武帝之后,儒教作为宗法社会的政治礼制、伦理规范和宗教祭祀的合法继承者,逐渐与国家权力形成政教合一体制。忠君孝亲,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3242846.html
  • 憨山入粵事略

    冀垂不朽身。」(註7)他見粵俗好殺生,中元節皆殺牲祭先,市井間積牲如積薪,於是舉辦盂蘭盆會,勸說人在此日齋僧放生,用蔬果祭祖。不少人聽信了他的勸說,甚至喪祭大事、父母壽日、祈禳拜懺也都放生齋素,許多地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3143658.html
  • 认识寺院教育

    大概一个半小时,晚上两个小时,就是一个半小时念佛,然后再大回向。上午、下午研究讨论,这样才象个佛教的道场。法会可以偶尔为之,象我们以前在台北的道场,一年举行三次法会,目的是祭祖。但不是让信徒来供祖先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40844541.html
  • 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

    功德,生者自利。   这种说法,适应了人们追怀亡故亲属的感情需要,能起抚慰失去亲人的痛苦心灵之作用,尤其在具有深长孝亲祭祖传统的中土,与本有的丧葬礼俗结合,再加上统治者从伦理教化目的出发的提倡推广,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0447898.html
  • 宗教行为与宗教现象(下)

    每次出门谈生意,投标下决心之前,必去数处神庙求好运,还有中国人在农历年前的送灶神、请灶神,以及一年一度或数度的祭土地、祭祖先等,都会有请求冥中保祐的信仰在。  (b)请神降灵解惑或救难 通常通过两种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4848136.html
  • 认识寺院教育 (净空法师)

    可以偶尔为之,像我们以前在台北的道场,一年举行三次法会,目的是祭祖。但不是让信徒来供祖先牌位的,我们是以中华民族百姓祖先为主,所以牌位可照百家姓来写。因为早年我是想建祠堂,从前祠堂都是一家一家的,现在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2751319.html
  • 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

    ldquo;鬼节”。民间又在这一天修孝顺,拜祭先祖亡亲,所谓“中元祭祖”,成为儒家的孝行。 不仅如此,在历代高僧那里亦曾有过仙佛不分的思想经历。如近代高僧太虚法师...

    李四龙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3352039.html